專欄文章
名莊解讀 | Veuve Clicquot Champagne 凱歌香檳故事(一)
可以說,凱歌酒莊的歷史就是香檳的歷史。
Une maison fondée en 1772,245 ans d’histoire
始創於1772年的香檳酒莊,245年的漫長歷史
凱歌酒莊故事
故事起源于香檳區蘭斯市。
菲力普-凱歌(Philippe Clicquot)是蘭斯的紡織商人,婚後他從娘家慕容(Muiron)家族繼承了8公頃的葡萄園,在打理葡萄園之餘,他時而釀幾瓶葡萄酒作為答謝客戶的禮物。
一段時間後菲力普發現,比起他家的羊毛製品,客戶們更對他釀的葡萄酒感興趣。因此他決定將家族企業的重心轉向葡萄酒生意。
為了將酒賣到世界各地,菲力普也用盡各種方式來增加客源,他將自家的生意範圍擴大,不僅賣羊毛、紡織品,同時經銷肥皂、染料、瀝青等產品,甚至做起食品生意,轉賣土豆、胡蘿蔔、乳酪、芥末醬…當然,作為經營進出口業務的商人,他還涉及了金融業,處理外匯買賣業務。
1772年1月3日,29歲的菲力普-凱歌(Philippe Clicquot)正式創立了酒莊,並以家族姓氏命名為「凱歌-慕容」(Clicquot-Muiron),成為香檳區最早成立的酒莊之一。
擁有遠見的菲力普-凱歌(Philippe Clicquot)自酒莊創立之日起便擁有個遠大的目標:將凱歌品牌銷往全球各地。酒莊創立同年,第一批酒便被銷往意大利威尼斯。
酒莊1773年的銷售記錄
一張彙集了羊毛(上面貼著幾張布料樣品)、肥皂、香檳的訂單
1798年,菲力普的兒子弗朗索瓦-凱歌(François Clicquot)接手了父親的生意,並將酒莊更名為「凱歌-慕容及兒子」(Clicquot-Muiron & Fils)。
在父親的培養下,精通德語、意大利語的弗朗索瓦-凱歌(François Clicquot)極有生意頭腦,帶著酒莊生意走向了正軌。
同年,弗朗索瓦迎娶了蘭斯市市長的千金 – 芭布-妮可-彭莎登(Barbe Nicole Ponsardin),也就是未來的凱歌夫人。
據資料記載,凱歌夫婦經常一起到葡萄園裡走訪,對酒莊的各項工作親力親為
1801年,弗朗索瓦-凱歌(François Clicquot)繼承了父親的理想,繼續開拓海外市場,並聘用了路易-伯納(Louis Bohne)作為酒莊的海外銷售總管,這位偉大的“旅行家”隨後為凱歌香檳的出口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1805年成為了故事的轉捩點。
從小體弱多病的弗朗索瓦-凱歌(François Clicquot)因突發高燒而不治身亡,留下了年僅27歲的凱歌夫人和他們6歲的女兒克萊蒙汀(Clémentine)。
就在全家一致決定變賣酒莊之時,凱歌夫人毅然決定接手家族企業,繼承丈夫生前的心血。她也成為了當時極為罕見的女商人、香檳史上的首個女莊主。
凱歌夫人晚年畫像
>>>>然而從接手之日起,凱歌夫人經受了最煎熬六年時間。
在19世紀初,女性的角色常常被定義為“家庭主婦”,極少從事複雜的工作,身為莊主的凱歌夫人時時飽受著眾人的非議。當年正值拿破崙戰爭之時,局勢動盪,戰亂封鎖了海外的運輸線路,導致香檳的銷量驟減;同時,連續幾年的欠收讓香檳人苦不堪言;而凱歌夫人與當時的投資人弗爾諾(Fourneaux)先生又常在酒莊管理問題上意見不一。
經歷了重重磨難的凱歌夫人並沒有放棄,她的堅持和努力終於在六年後得到了回報。
1811年,一枚彗星劃過了香檳的天空,巧合的是,這一年的葡萄園收成極佳,人們將這一年的香檳稱為“彗星之酒”(Vin de la comète)。
凱歌夫人也釀制出了極為出色的香檳,不僅銷往法國各地,並在之後成功打入海外市場。
1814年,在拿破崙戰爭即將結束之時,俄法對峙的關鍵時刻,凱歌夫人冒險決定將10550瓶1811年的香檳酒運往俄羅斯,在海禁封鎖解除的第一時間將酒秘密地運抵聖彼德堡,而就在這之後,拿破崙宣佈對俄戰敗,俄國人此時剛好用凱歌夫人送來的香檳作為勝利之酒慶功,凱歌香檳在極短的時間內被瘋搶而空。
凱歌香檳至此在俄國大受歡迎,俄國成為了酒莊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之一,鼎盛時期的俄國市場甚至給凱歌香檳一個新名稱「Klikofskoé」,普希金、果戈裡、契訶夫都是當時酒莊的忠實客戶。
在隨後的幾年內,凱歌香檳成為全球最知名的品牌之一,香檳逐漸供不應求,凱歌夫人也被眾人尊稱為“香檳的偉大夫人”(La Grande Dame de la Champagne)。
1821年,酒莊的“二把手”、“旅行家”路易-伯納(Louis Bohne)去世。
同年愛德華-沃勒(Édouard Werlé)以學徒工身份加入酒莊,10年後成為了酒莊的合夥人,並最終成為了凱歌夫人的左膀右臂,凱歌夫人最信任的幫手。
1835年的凱歌酒標,當時的香檳酒仍被叫做起泡酒(Mousseux)
1847年,凱歌香檳將香檳酒銷往中國的最早記錄,甚至早於加拿大(1855)、澳大利亞(1859)、日本(1867)。
1866年,凱歌夫人于89歲逝世。酒莊由合夥人愛德華-沃勒(Édouard Werlé)接管,並且他將酒莊正式更名為「Veuve Clicquot Ponsardin」。
凱歌夫人一生最重要的人之一、酒莊的繼承人愛德華-沃勒(Edouard Werlé)
他為酒莊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凱歌夫人待他也如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1884年,愛德華-沃勒(Édouard Werlé)去世,其子阿爾弗萊德-沃勒(Alfred Werlé)接手酒莊。
1907年,他去世後將酒莊交給女婿貝特朗-德-曼(Bertrand de Mun)繼承。
1932年,貝特朗-德-曼(Bertrand de Mun)的女婿貝特朗-德-沃居艾(Bertrand de Vogüé)加入了酒莊,成為新任莊主。
1986年,凱歌酒莊加入了路易威登集團 Louis Vuitton Group。一年後路易威登集團正式成為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 LVMH Group。
凱歌酒莊歷任莊主
2010年,酩悅軒尼詩香檳分部Moët Hennessy Champagne Services (MHCS)成立,成為香檳區第一大酒莊集團,旗下包括:酩悅Moët et Chandon、唐培裡儂Dom Pérignon、凱歌Veuve Clicquot、庫克Krug、瑞納Ruinart、梅西耶Mercier香檳。
LVMH(Louis Vuitton Moët Hennessy)集團旗下的香檳品牌
凱歌酒莊的現任總裁為Jean-Marc Gallot先生(2014年9月上任),現任總釀酒師為Dominique Demarville先生(2009年上任,是酒莊成立以來的第10任總釀酒師)。
總釀酒師Dominique Demarville
繼承了酒莊創始以來一貫的理念,如今凱歌酒莊品牌享譽全球,年產量約一千六百萬瓶,90%的香檳都用於出口,銷往全球150多個國家。銷量最大的前十個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巴西、澳洲、德國、義大利、比利時、加拿大、瑞士以及法國本土。
——- 凱歌夫人的一生 ——-
凱歌酒莊能夠擁有今天的聲譽和成就,首先要歸功於備受世人尊敬的凱歌夫人。
凱歌夫人,原名為芭布-妮可-彭莎登(Barbe-Nicole Ponsardin),1777年生於蘭斯的貴族家庭,父親尼古拉-彭莎登(Nicolas Ponsardin)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公爵、富有的商人,曾任蘭斯市的市長,母親簡娜-克萊蒙汀(Jeanne-Clémentine Huart-Le Tertre)則是一位極其內斂的傳統型家庭主婦。
芭布-妮可-彭莎登(Barbe-Nicole Ponsardin)從出生起便生活在蘭斯的彭莎登公爵府邸(Hôtel Ponsardin),從小接受貴族的教育,受父親的影響很大,她對數字特別感興趣,而且最大的愛好是讀書,小的時候經常在父親的書房裡一坐就是一日,晚年時更是以書為伴。
凱歌夫人童年居住的彭莎登府邸(Hôtel Ponsardin),現如今是蘭斯工商會(CCI)所在地
1798年,她與弗朗索瓦-凱歌(François Clicquot)在一次聚會上相遇後一見鍾情,兩個門當戶對的家庭隨後喜結連理,當時的婚禮還頗具創意地選擇在蘭斯市的酒窖內舉行。
她與丈夫弗朗索瓦(François)擁有一個女兒克萊蒙汀-凱歌(Clémentine Clicquot ),1799年出生的她並沒有繼承母親堅韌的個性,她更內向,從未感興趣過家族酒莊的事業。
凱歌夫人1822年購買的府邸 Hôtel le Vergeur,她曾在這裡居住過一段時間,地下擁有個三層的酒窖
如今已改造為博物館,常年開放供遊客參觀,位於蘭斯市中心議會廣場上
而凱歌夫人一生勤奮、果敢、富有野心、為人低調,與她的父親性格更相向。
她嚮往自由,儘管生在富裕的家庭,她從未想過安逸地度過一生。在弗朗索瓦-凱歌(François Clicquot)去世後,毅然地決定接手家族企業。
她冷靜果斷,拿破崙戰爭期間,她沒有盲目跟風其他酒莊,而是選擇仔細分析市場趨勢,並不惜承擔風險,大膽地決定投資俄國市場。
她為人真摯簡單,待員工像家人一般,從不會盲目要求或是嚴厲指責,同時她事事親力親為,從酒窖到葡萄園,從釀酒到銷售,多年來她堅持親自與酒莊的客戶通過信件往來。對家人更是悉心照顧,從未強迫要求女兒或是女婿參與管理酒莊事務。
她擁有過人的聰明才智,更不斷地尋求創新,改寫了香檳釀造史:
1810年,凱歌夫人首創了香檳區的年份香檳酒款(Millésime),成為首款僅用單一年份的收成釀制的香檳酒。
1816年,凱歌夫人從自家廚房的餐桌得到靈感,發明了 「轉瓶桌」(table de remuage),通過在桌內轉動香檳瓶,收集酒渣到瓶口來得到清澈、品質上乘的香檳。
下集 : 香檳轉瓶 vs 凱歌夫人的餐桌
1818年,凱歌夫人發明了香檳區首個混釀法釀制的桃紅香檳。
自1811年起,為了釀造出品質出眾的葡萄酒,凱歌夫人開始著手購買香檳區的葡萄園。她經常親自到田間拜訪,在香檳區分級制度還未建立的年代,凱歌夫人已經購買了大片如今被評為一級村、特級村的葡萄園,今天更成為酒莊一筆寶貴的財富。
晚年時期,凱歌夫人搬到她送給曾孫女的城堡 – Château Bousault 生活,城堡位於馬恩河谷的Boursault村。
凱歌夫人與曾孫女Anne de Mortemar-Rochechouard位於城堡前
1866年,凱歌夫人在這座城堡去世,享年89歲,她的墓地如今便坐落在蘭斯市區 (Cimetière du nord)。
Château Boursault 城堡
凱歌夫人自由、堅強、果敢的精神今天仍然值得我們的紀念和學習。 1972年,為紀念酒莊成立200周年,同時發揚凱歌夫人的女強人精神,凱歌酒莊設立了一項「年度女性企業家」(Le Prix Veuve Clicquot de la Femme d’Affaires)獎項,每年借此表彰鼓勵所有獨立有作為的女性企業家們。
凱歌現任總裁Jean-Marc Gallot(最左)、路易威登集團副總裁Delphine Arnault(最右)為2016年得主頒獎
凱歌酒莊標誌解讀
船錨 L’Ancre
船錨的標誌,酒莊自1798年便開始使用了。這個起源於基督教的標誌由酒莊創始人菲力浦-凱歌(Philippe Clicquot)選用,最初烙印在酒塞上,是在酒標出現之前唯一能夠代表酒莊的標誌。
由於凱歌家族並不出身于貴族,沒有家族族徽,因此他選擇了這枚船錨的基督教標誌,寓意著“繁榮、希望”。
自1805年起,凱歌夫人接手酒莊後,繼續沿用了船錨的標誌,寓意著繁榮的海外市場,並一直保留至今。
彗星 La Comète
1811年的“彗星之酒”為凱歌夫人帶來了好運,成為酒莊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1814年,凱歌夫人冒險將一萬餘瓶1811年的香檳酒秘密地運至俄羅斯聖彼德堡,並在極短的時間內被俄國人瘋搶而空,凱歌香檳至此在俄國大獲成功。
因此從1814年起,彗星的標誌一度代替了船錨,烙印在凱歌的香檳酒塞上。
酒莊不同時期的瓶塞印章,這是在酒標出現以前酒莊唯一的辨識標誌
船錨⚓️標誌早在酒莊創立時間便出現了
彗星🌠標誌是從1814年起,凱歌夫人為紀念1811年彗星之酒而採用的
簽名 La Signature
酒標上的簽名取自于凱歌夫人當年與酒莊客戶信件往來中的親筆簽名。
“Veuve“法語是「寡婦」的意思,“Clicquot” 「凱歌」是凱歌夫人的夫姓,“Ponsardin”「彭莎登」是凱歌夫人的娘家姓,她的本名是“Barbe-Nicole Ponsardin”「芭布-妮可-彭莎登」。
近幾年酒莊為適應英美市場,簡化了酒標,如今市面上見到的新酒標只有「Veuve Clicquot」而少了「Ponsardin」,減少了消費者們法語發音的煩惱。
凱歌黃 Couleur Jaune
1854年,酒莊首次註冊了白色酒標,上面簡單標記著“Veuve Clicquot Ponsardin Reims”。
1873年,在英國市場上推出了特別款年份香檳,並有特殊設計的酒標;但英國進口商提出:“新酒標與酒莊其他酒款的差異不大,太容易混淆;尤其是幹型香檳「Dry」的黃色酒標在從潮濕的酒窖中拿出來後,逐漸淡化成了白色”。至此,幹型香檳的淺黃色酒標被重新定為更鮮豔的明黃色。
1877年2月12日,凱歌的黃牌酒標正式在蘭斯的工商局註冊,並隨後在英國、美國相繼註冊使用。
凱歌酒標的顏色介於黃色與橙色之間,準確的說是Pantone 137C色號,為了保護凱歌的商標權益,酒莊已經將這個顏色正式註冊,並命名為【凱歌黃】- le Jaune Clicquot。
無論如何,凱歌黃從200年以來一直保留至今,酒標的色彩也越來越鮮明,早已成為了酒莊品牌最顯著的標誌。這一抹明黃色象徵著陽光和自由,就像它的酒一樣熱情而奔放。凱歌酒莊的員工們也常常開玩笑說自己身上都流淌著黃色的血液(avoir le sang jaune)!
“Notre jaune, si brillant, si lumineux, si gai, reflet du soleil qui se trouve concentré dans le contenu de la bouteille.
– Bertrand de Mun, 1947″
酒莊曾任莊主Bertrand de Mun曾這樣描述凱歌黃:
如此耀眼,如此明亮,如此歡快的凱歌黃,如太陽光輝般彙聚在酒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