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走進美麗的古鎮(十一) 拉圖 史詩名著 低音之王
地理環境將波爾多葡萄產區劃分為左、右兩岸。若然從高處眺望,分隔左右兩邊的河流,宛如一個倒轉的Y字。其實這Y字,分別就是加隆河(Garonne)、多爾多涅河(Dordogne)以及交匯端的基隆河(Gironde)。
正位於基隆河口的一座圓型堡壘,據記載,它始建於十五世紀,原先英軍為禦防海盜而興建的瞭望塔,後來卻因為地處戰略要衝,更成為戰爭時期的征戰要地。不過,直至硝煙不再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英、法兩國依然為堡壘的股權而抖纏不清。當然,這時候的爭點,已經是舉世知名的拉圖酒莊(Chateau Latour),而不是什麼戰爭要地。
早在十八世紀,已享負法國葡萄莊園貴族級的名望。先談談身價;皆知,那時候法國葡萄紅酒幾乎都是歐洲貴族的專利,是奢侈的象徵,而當年一瓶拉圖售價,竟高出波爾多其它紅酒的二十倍,可想而知,此酒售價有多驚人。再論聲譽,拉圖不僅深受歐洲王室貴族所賞識,連當時美國第三任總統Thomas Jefferson 亦青睞有加。再加上本身地理位置具備了運輸優勢,有利對外貿易發展,致使Latour早早已成為國際知名品牌。
不過上世紀中,擁有拉圖的三大家族,因為分紅問題而出現爭議,其中持有酒莊共79%的Beaumont與Cortivron兩大家族,於1963年一下子將全部股權轉讓予英國Harveys of Bristol集團。此消息一出,非但震驚整個法國,還被法國人視此交易為「賣國」之舉。還好,英國集團懂得任人唯賢的道理,委任法國著名的釀酒師Jean-Paul Gardere主理,期,還不斷注入資金,作為酒莊大刀闊斧改革的後盾,致令拉圖能夠很快便擺脫二戰後的影響,重新邁進另一個黃金時代。
直至二十多年後的1989年,法國里昂Alliance Lyonnais集團以接近兩億美元的天價,從英國人手中購回拉圖所有股份,此舉,亦意味著拉圖酒莊的主權再度回歸法國。不過僅僅四年(1993年)後,Alliance Lyonnais不知何故竟以七億二千萬法郎蝕讓予法國百貨業鉅子巴黎春天(Printemps)的老闆Francois Pinault?時至今日,Chateau Latour除了是五大名莊之一,也可說是法國的國寶級酒莊。
一直以來拉圖對葡萄的產量控制非常嚴格,全部以人工採摘,若遇上較差年份,對採摘後的葡萄篩選就更加精密嚴格。成熟後的拉圖酒質強勁,醇厚,並帶有細膩的黑櫻桃及豐富的黑加侖果香味,極具陳年潛質,儲藏得宜,就算五十年過外亦不用擔心。反觀拉圖新酒,味道相當青澀,還有難以入喉的感覺。所以,就算是好年份,灌瓶後至少要待十年以上才熟成。
正如,筆者在拜訪當日試酒,可能早有心理準備新酒的味道,但隨行的工作人員就不然,一口喝下去,雖未至於立即吐出,卻見他們已將試酒杯放下,可能對拉圖的強烈單寧,以及青澀味不能適應。
記得有位著名英國評酒家說,如果形容Chateau Lafite是世界頂級的高音歌手,那Chateau Latour就是同級的低音。若然將Lafite比喻為抒情詩篇的話,Latour則是一本史詩名著。當然,再娓娓的歌聲,更感人的詩詞歌賦,都不能盡然此等頂級名釀…(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