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獨家專訪「雙金匙」酒業大亨 Bernard Magrez (下)
記者:Tony Yip DipWSET
白手興家的酒業大亨 Bernard Magrez 在世界各地坐擁逾四十個酒莊,當中包括法國波爾多四個列級酒莊,既是法國百大富豪之一,亦躋身法國十大葡萄酒莊主之列。
筆者有幸於巴黎與年屆87歲的 Bernard Magrez 先生進行獨家專訪,訪問長達兩小時,內容涉及教育、市場營銷、中國酒業前景、企業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新科技應用等話題。最後,Bernard Magrez 先生分享其成功秘訣,並罕有地談論其繼任計劃。由於篇幅較長,因此訪問分上、中、下三篇刊載。
問 = Tony Yip DipWSET;
答 = Bernard Magrez
按此閱讀:獨家專訪「雙金匙」酒業大亨 Bernard Magrez (上)
按此閱讀:獨家專訪「雙金匙」酒業大亨 Bernard Magrez (中)
市場營銷策略
問:您好!Bernard Magrez 先生,感謝您接受最後一節訪問。您在葡萄酒行業的經驗豐富,對於有意入行者,您會給予甚麼建議?
答:我不會在三或四年前說同樣的話。現在,我會說,品牌必須將自己定位在中高端。出於健康原因,消費者將傾向少喝酒,但會喝品質較佳的酒款。酒是身份的產物。從前朋友請客吃飯時,大家會帶花或半瓶伏特加。現在,大家會帶葡萄酒,期待朋友讚美說「這瓶酒真不錯!」——這能反映出客人的心思與品味。然而,好酒難求,因為大家在購買前往往不能先在商店品嚐,這是一種令人沮喪的購物行為,大家會害怕犯錯。向朋友展示一款平平無奇的葡萄酒,會招朋友批評。如果我邀請您,給您喝一瓶普通的葡萄酒,您會說 Bernard Magrez 根本不重視客人。因此,葡萄酒已經成為一種顯示身份和品味的產品,在中國的情況亦然。回答您的問題,我會投資高端或超高端酒。一開始我不會賣很多,市場需要時間成熟,然後我會在中檔或高檔葡萄酒的形象驅動下,提供較便宜的產品選擇。
問:據我了解,您的同行 Guigal 也利用類似的「品牌階梯」營銷策略,推出不同價位的產品系列。
答:是的。此外,我覺得大膽創新也很重要。例如,我在南美洲的巴西、烏拉圭、阿根廷、智利有四個葡萄園。我們與釀酒師 Michel Rolland 合作,將四款南美洲葡萄酒混合在同一瓶中,銷往世界各地。消費者就是喜歡獨特的產品,而且我們活着就是有情感關係。您在商店買一雙皮鞋,十五天後再穿上,您仍然會有這種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情感關係。如果產品能創造一種情感關係,就不需要靠宣傳,單靠口碑就可以了。就葡萄酒而言,購買前不能開瓶,是一件讓人沮喪的事情,若消費者透過「口耳相傳」提前知道我們品牌是一個好選擇,就會安心選購。
工作動力來源
問:是什麼讓您一直保持好奇心、有源源不絕的動力?
答:我向前邁進的動力源自一件童年往事。父親在我十三歲時將我趕出家門,讓我穿着木屐、藍色工人服進入職業訓練中心,對此我一直耿耿於懷,認為這樣很不公平!事實上,鋸木工藝需要聰明才智,但當時朋友們卻說:「鋸木頭的,不需要很聰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被看成是可憐蟲。直到我快二十歲時才找到工作,期間一直受到委屈。我要證明自己並非無能…… 這就是我的動力來源!我87歲了,仍孜孜不倦,不斷有新項目。
問:您如何看待未來十年、未來二十年的發展?
答:我已經 87 歲了。我不會一直工作至120歲。不過沒關係,我不在乎死亡,我不介意。至少我能在人生中證明我不是 13 歲時的那個可憐小伙子!
接班問題
問:有沒有想過接班人?
答:我有一對子女,女兒生病不能工作,兒子則負責銷售工作。然而,集團要繼續向前發展,目前確實需要更多資金。也許有一天,我會尋找一位有足夠資金的合作伙伴、銀行家或其他投資者,讓品牌在主要營運國家建立更穩固的業務,目標是讓「Bernard Magrez」品牌在各地繼續發揚光大。回答您的問題,我會一直工作,至死不渝。我每天早上六時起床,做運動至七時四十五分,每天如是。這是鍛煉意志力的一個方法,因為有時早上我們不想起床,可能因為前一天晚上吃得太多、睡得不好。只要鬧鐘一響,我就二話不說,立即到健身房做運動!我只能回答,我會全力以赴,工作到最後一刻。我不知道何時是「最後一刻」(最好不要知道),因為如果我們知道剩下的時光(例如:只有兩年),那是多麼的難受!
企業管理文化
問:您在選拔人才時有什麼考慮?
答:我試圖為法國境內外的業務尋找人才,但這並不容易。華人是天生推銷員,所以較容易找到人選,尤其是女性。整體而言,在全世界,不僅在中國,女性較務實、較嚴肅,在法國,我們也喜愛起用女性。她們教育水平高,比較直率,而且女性往往想證明自己能與男性平起平坐。
問:貴公司是否奉行多元化政策?
答:公司裡有各種人才,我認為員工的天賦最重要,而且要有「永不放棄」、「永不言敗」的精神。就此,我舉辦過一個相關展覽。我們有權以不同方式行事,以不同方式生活。隨心所欲,過自己的生活,盡自己所能。我的目標是證明自己並不是在年輕時人們認為的那個失敗者,這就是我的動力。
成功之道
問:您不是已經成功了嗎?
答:這並不代表什麼,我們總能走得更遠。三、四十年前,企業幾乎不會遇到競爭,而今天的競爭卻是全球性的,加上消費者經常改變主意,只要不跟隨,就會失去市場,失去生意。
問:您有閱報看新聞的習慣嗎?
答:當然,我訂閱數之不盡的報章雜誌。在中國公幹時,我務必閱讀英文版《中國日報》。我也讀了很多成功人士的傳記和自傳。在波爾多的創業孵化中心裡有一家書店,我在那裡買了 10 或 12 本書,幫助我了解初創企業的運作模式,因為初創企業並不總是有利可圖的。我的職責是幫助初創企業的管理者。這些管理者通常曾經有豐厚收入,有些已婚生子,有一天,他們對 30 至 35 歲的自己說:「我有一個想法,可能是某個顛覆性的產品或某項顛覆性的服務,或許可以創一番事業」,於是他們辭去職務,賣掉房子,搬進公寓單位,如果有兩輛汽車,就賣掉其中一輛。最終,他們甚至完全放棄汽車,只會在度假時才租車。大家可以在他們眼中看到他們對勝利的渴望。我絕不停步。商界、醫學界、藝術界、新聞界的成功人士,都經歷過艱難時期。有些人能夠東山再起,有些則不能,能否反彈要看個人造化,對自己有信心,才能夠克服困難。常言道:「功夫不負有心人」,其實不是那麼回事,大家固然要努力工作,然而,某一刻,您突然想出致勝之道,可能是因為您一生都在對自己說「總有一天我會找到致勝之道」。當然,您要做好準備!不要指望那些對生活持消極態度並將「這總是別人的錯」掛在嘴邊的人。那並非應有的態度!接受鋸木訓練後,我本可以進入木材行業。我卻找到了其他機會,因為餓了,不得不吃飯。我誤闖葡萄酒業,本來也可能是造地毯或吊燈的,但我真的渴望擺脫當時的情況!
問:您會繼續留在飲品行業(葡萄酒、烈酒、啤酒)嗎?
答:我的人生中也犯過錯誤,我的果汁生意做得不錯但並沒有成功。之後,我亦進入了餐飲業,這個項目並沒有像我預期的那樣成功,最後因為這不是我的專業範圍而賠錢。我不明白這個行業,行業並不為我度身訂造。我並非一帆風順,有時也會犯錯。我投資了一些最終沒有成功的項目。我知道失敗為何物,走出失敗時,我很感激,但我必須在日後做得更好!
永不言敗
問:永不放棄,堅持下去!對嗎?
答:永不言敗!必須避免在生活中有消極的朋友,這些人會說「我不喜歡什麼什麼」、「某事進展不順利,因為某人的錯」等等,必須避開這些人。失敗乃成功之母,要屢敗屢戰。多一點閱讀各行各業成功人士的傳記或自傳,大家就會明白,每個人都有過消極的時刻,甚至是非常消極的時刻。一些差點變成「廢物」的人,可能遇上貴人或保持正確的態度,最終翻身。
問:您喜歡自己的人生嗎?
答:很喜歡,非常喜歡,但我覺得……我的人生就是工作、工作、工作!我只為事業而活!我花了很大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
問:家人沒有抱怨?
答:當然會抱怨。家人會抱怨,但不常抱怨,因為我脾氣不太好,性格有點强硬。不過,您說得對,家人會抱怨,但工作就是我的人生嘛!
問:人總有不同的優先考量。是吧?
答:我並不是說不斷工作、工作、工作是一個很好的優先考量。我或許可以和家人共度時光,但對我來說卻不是這樣。事業心重,主要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問:您的事業在世界各地起了積極作用,也對藝術家、公司員工帶來正面影響。您有什麼感受?
答:我希望樹立榜樣,避免重蹈覆轍,但我們不可能總是贏。不過,如果輸了,也不要看得太重要。有人告訴我,必須經歷四次失敗才能成功。連番失敗四次可能有點太多了,但連續兩次失敗我是願意接受的。
作育英才,繼往開來
問:您會給那些想創業的人甚麼建議,比如年輕的畢業生?
答:必須夢想成功!我當鋸木學徒時,住在宿舍,當時13歲的我夢想成為世界拳擊冠軍、世界最佳鬥牛士,我渴望成為世界上最好的醫生。我總是首先想像自己的成就,然後向其他人展示自己是榜樣,證明自己不是失敗者。一天,父親把我送到學校前不但打我,還將一張紙條掛在我身上,上面寫着「我是一條大懶蟲」。到學校的路程約半小時,我沿着學校的圍牆走,以免有人看到自己。我到達校園時,大家都嘲笑我。這經歷對我來說太可怕了,我哭起來。當時的生活環境困難,我們150個學生在沒有暖氣的宿舍裡睡,時為1950年。
問:您現在常常到不同的地方分享經歷?
答:作為企業主管,我曾經偶爾在波爾多的一所商學院教市場營銷。市場營銷就是銷售,是一家企業的核心。市場營銷做得好,自然能賣出更多產品,而銷售是商業企業的命脈!市場營銷就是了解消費者需要。消費者為王!我不會跟員工談論產品內容。我會問他們:這個產品怎麼樣?為什麼中國消費者喜歡這款或那款酒?消費者為何喜歡這種類型的商店?北京市場和深圳市場的答案大致相同。我真的很喜歡深圳這個發現之城、數碼研究人員之城。在那裡,我能輕易用英語與當地中國人交流,向他們提問,讓我了解某些消費者的想法。我會花時間與他們聊天,例如在餐廳與鄰桌聊天。中國人喜歡談論自己的品味,而且我問他們問題,他們會真誠回答,並問我同樣的問題。我在青島擁有第一個葡萄園至少已是 30 年前的事了。那是一個特殊的時期,但並沒有持續多久,在當時的中國,我可以持有農業公司 95% 的資本,而國家會指派一個生產酒精飲料的中國人到公司,持本5%。當時,我們在中國的生意不俗。今天,我希望再次到中國的葡萄園(尤其是寧夏)發展業務。
小結:Bernard Magrez 先生,再次感謝您一連三集的真誠分享,相信讀者亦與我一樣受益良多。